为什么心理素质弱的儿童专注力不好?

专注是一项重要能力,一个人是否有专注的能力对人生成就具有决定性作用。

专注力的产生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天然的浓厚兴趣,二是刻意控制的练习。

依靠天然的兴趣好处是自发性强,问题是稳定性差;刻意控制的练习好处是能够形成专注力元认知,能够养成自觉控制专注力的习惯——自发是一种本能而自觉产生自律。

对兴趣不够(往往是舒适度不够)的事物保持专注的开始,是一件比较累的事情,就如同生活中我们拿起理论书籍读不到半页就会走神儿,而看各种短视频内容几个小时都不觉得累,并不是因为我们对短视频内容有真正的热爱和兴趣,而是因为那些内容的信息质量抽象程度低,信息量小,思想深度浅,看它们的时候不需要动脑思考和理解也能产生共鸣,所以觉得舒适。

而假如短视频内容是在讲抽象程度比较高的内容,比如物理课或者数学方程,即使让所有人都最钟爱的主播来讲,粉丝也会很快走神儿,这就是专注力的特点决定的。

专注力就像水,从信息抽象饱和度的角度讲,永远都是从高处流向低处,越不动脑的东西,越容易不知不觉吸引人的注意力,这是大脑的特点决定的,古往今来只有极少数人能天生就从动脑中获得快感,热爱作曲或者逻辑思辨,他们的名字都被写在了科学史和文艺史里。

因此我们小时候听过毛主席故意在闹事读书训练自己专心的故事,伟人都能早早发现保持专注的能力是一件十分重要并且能够刻意练习的事情。

专注力是从儿童时期就开始萌发和养成的素质,而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内在素质,许多文章和课程教给家长如何避免干扰儿童专注力,家长们也都学会了不去打扰处于专心状态的儿童,但是目前没有更多更有效的方法去防止儿童专注力的流失。

重要的事实经常摆在眼前而遭遇忽略,日常生活中有一个很常见的情景因素会严重干扰儿童的专注力——那就是情绪,对情绪的掌控能力就是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好的儿童(其实成年人也一样),或者说意志品质强的人,他们就不容易被其他信息干扰,不容易受到他人或者信息的牵制,不会忘记自己本来的目标,因此能够保持专注力。

反之,注意力被其他信息控制,小则虚耗光阴而学无所成,大则容易被人用语言或者其他方式冲昏头脑,走上人生歧途。

因此从心理素质或者说意志品质入手,是保持专注比较重要的一个有利因素。

首要回答的问题是:人为什么会“走神儿”?

心理素质弱的儿童,专注力缺陷主要在于两个原因(其实成人也一样):

第一,心理素质弱容易畏难,畏难则产生逃避行为,逃避行为表现为“走神儿”。

一般情况下,真正有价值的信息都是需要动脑去消化和理解的,“动脑”是大量消耗能量的事情。

我们在大象桌游儿童馆阶段组织的桌游课,3-5岁的儿童,在一小时内需要停下来2-3次补充饮水,尽管在外人看来他们一直坐在椅子上没什么大动作——这就是动脑造成的消耗。

而且有些儿童会反射性在游戏过程中要求去厕所——这也是动脑的强度造成的某种需要休息的信号。

当然以上需求都应该得到满足,只要持续锻炼他们的大脑就会适应并且这些反射逐渐消退,只有在更强的信息摄入任务之下才有可能再次产生。

而信息素质如果不佳,就会坚持不下来完整的一节课,会产生跟桌游师或者其他玩家聊与游戏本身无关的内容,拿道具配件当作过家家道具自说自话,关注教室里其他陈设或者其他游戏等——这些行为都是因为儿童面对信息强度,一时无法消化和理解造成的“心理逃避”导致的。

尤其是许多儿童在家庭中一直处于“宇宙中心”的地位,极度缺少需要主动努力才能获得满足这一锻炼过程,心理更加极度脆弱,稍微遇见一点点困难的信息,就会本能地产生退缩心理,外在反应就是退缩行为。

因为心理脆弱,面对不了具有难度的信息或者是自己之前不会的信息(虽然在成年人看来可能很简单),这种难度有可能是因为不容易理解,也有可能仅仅是因为略显枯燥,都会让心理脆弱的人“走神儿”也就是专注力流失。

如果不能在6岁之前在心理上建立起面对抽象信息“一定要听懂、记住并做到”的习惯和信心,在入学之后则很难积极主动地适应知识学习的难度,导致在学习过程中过度依赖外力(家长和课外班)的监督和辅导,并且完全不具备自主向前提升学业水平的信心和能力。

这种信心和能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理素质”,也很好地解答了许多学生“非常聪明,但就是不专心而导致成绩不理想”的问题。

“不专心”就是因为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弱,他不是不想专心而是没有能力专心,因为他突破不了自己内心面对学习困难的畏惧感——这绝不是依靠逼迫或者利诱能够实现的。

第二,心理素质弱则无法摆脱个人情绪干扰,受困于情绪则一定错过真正重要的目标。

人类是情绪丰富的动物,尤其在儿童阶段,更是感受力丰富,情绪十分多样,而所有的情绪都会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

为什么我们经常会说“小孩子玩起来就什么都忘了”,“小孩子哭闹总是停不下来”,“有点事儿就跟着跑了”,越是低龄的时候就越是如此。

这种情况就是因为无论是积极情绪(高兴)还是消极情绪(悲伤、生气)都会占据儿童大部分身心,让他们瞬间忘记周围一切(其实许多成人也是一样),整个世界就只剩下自己的情绪感受。

对情绪的调整能力,其实就是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强的人在同等水平的情绪影响下,复原的能力必然更强。

人不可能没有情绪,也不可能消除情绪,从情绪中复原的能力其实就是心理素质的水平。

尤其是对于儿童中的一个典型群体“高敏感儿童”(他们的情绪因为阈值低所以更强烈)来说,如果善加利用,“高敏感”这一特质就会称为他们成就动机的助力,反之“高敏感”就会称为他们人生路上最大的绊脚石,甚至造成心理疾病引发人生悲剧。

如果心理素质弱,无法管理自己的情绪,更容易发生在学龄的情况是“我喜欢这个老师我就学这个学科,我不喜欢这个老师我就不学这个学科”,或者因个人兴趣出现严重的“偏科”现象等,因为在这样的儿童眼里,无法调整的个人情绪就是此时此刻在身上的重要感受,必然超越远景目标带来的影响力。

好的心理素质(或者叫意志品质)就是儿童抵抗情绪干扰的重要“铠甲”,即便是受到了情绪的冲击,对专注力的破坏度也会十分有限,而且因为好的心理素质会带来更强的复原力,他们会更快地回到专注于正确目标的轨道上来。

从小培养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除了家庭能够做到的尽可能为儿童提供充满爱和友善的环境,让他们在家庭中得到充分的安全感之外,在家庭外部是可以通过桌游课的训练来实现的。

一个人不可能终身都不适应社会,不可能终身都生活在“无菌”的环境中,从小参加真正有一定难度梯度的真人社会环境,面对竞争,注重执行,是能够产生一定的“心理免疫力”的。

发达国家在对儿童的养育方面,已经达到了较为先进的水平,儿童桌游一项活动就能够同时解决心理素质、逻辑思维和执行能力这三件事。

从心理素质培养的角度来讲,对困难的恐惧是人类古往今来都较为难以克服的情绪,但是心理学为我们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即系统脱敏和冲击法(满灌疗法)。

当然对于没有心理问题的健康人来说,系统脱敏更有利于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儿童桌游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通过“游戏”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情绪压力控制在对幼儿来说十分合理的水平——既不会对他们造成心理上的上伤害又能够得到合理锻炼。

“系统脱敏”这个术语通俗来讲,意思是一点一点地锻炼,根据人的身心特点从易到难地克服和消除心理上的恐惧感的一系列活动过程——循序渐进的锻炼。

多参加儿童桌游活动,一定会锻炼到面对人和事的心理素质,不怕竞争,也不怕知识学习带来的挑战,毕竟专注力不佳的人,连规则都听不懂,也不能专注思考,就会收到“跟不上”这个结果,而不想落后就需要强迫自己专心听讲和专心思考——这跟上学之后的上课是一样的。

如果在学前没有打好这些方面的基础,即使对于很聪明的儿童来说,适应知识学习和集体生活中的竞争和合作活动,也是具有较为陡峭的门槛。

而如果在入学前,做好充分的适应准备——主要是心理上的,儿童在入学后的专注力和适应力就都会更好,跨越到知识学习这个台阶上也就更容易。

克服恐惧,提升情绪耐受力是所有儿童在入学前都应该做好的心理准备——也是让他们在求知路上能够凭借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够走到更远的制胜法宝。

真正的专注力,主要体现在心理层面,而不是表面化的“一直看着什么东西”这种形式,能否真正在心理层面完成了思考,唯一能看出来的就是游戏任务做得怎么样,面对与同龄人真正的竞争的时候怕不怕。

图片

对全人类来说,“学东西”(学会自己之前不会的、有难度的东西),第一素质都是心理上的“勇敢”,有“我能学会”的信心,才有可能有后续的持续的专心和努力。

“心理强大”对人生来说自然有很多好处,其中能够在儿童阶段就发生作用的重要好处就是,能够摆脱来自自身内部的情绪造成的对专注力的破坏,从而减少“内耗”。

而假如在儿童时期就能够养成这一强大能力,在成年之后自然也会受益无穷。

首页    为什么心理素质弱的儿童专注力不好?